这就是庞统比不上包拯的地方了。十几年的交情毕竟不是一两个月相处能够比得上的。庞统不知道,公孙策虽然外面上看是谦谦弱公子一个,但其实他的内心比谁都强大。包拯在遇到痛苦时可以倒下,但他公孙策不可以。因为要是他也倒了,这大宋,怕是没有一个人可以站起来了。
第三道目光却是张知的。张知刚刚得知自己被钦点为一甲探花,但心中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高兴。他面色复杂的看着公孙策,眼神里是内疚与怜悯。
剩下的目光就是那些考生甲乙丙丁了,一个说这会元怎么会是最后一名该不会是判错了吧。另一个又接口道包拯包大人可是出了名的不说假话怎么可能会判错,我看该是他在科考上用了什么手段吧……
先前公孙策中会元的时候,这些人均是一致道喜说束竹你可真真是才冠三梁我等真是佩服又佩服,如今见公孙策失势又落井下石。
庞统心想,这些个文人,表面上自称什么正人君子,内里却比谁都龌蹉。庞统并不是扭扭捏捏的人,相反的,心里有话他就会讲出来,特别对象还是公孙策。公孙策这边还在浑身冒冷汗呢,只听他说:“皇上,这殿试的结果,真是这样?”
庞统话音刚落,刚才还闹哄哄的殿堂里一片死寂,不管是考生太监还是官员连气都不敢喘一声,个个低着头,心想这个庞将军还真是个莽夫,居然敢在这朝廷上公然质问皇上,他是嫌自己日子过得不够顺坦是吧?
赵祯想,好你个庞统,居然这么驳朕面子,别仗着你是太师之子边关大将朕就那你没辙!事实上,赵祯还真挺拿庞统没辙的,这太师之子边关大将的身份还真是特别的好用,他只好软绵绵地问:“庞爱卿对朕的评判有所疑问?”
“疑问不敢当,下官只是觉得,既然在座的都是国之栋梁,那想必出口即能成章。下官听闻这殿试之后还有朝考,下官念书不多,也少见读书人,如今不妨把这朝考就设在大殿上,诸位进士以口为笔作答,也让下官开开眼界,如何?”庞统虽然说着不敢,但这话的内容可不怎么客气啊。
赵祯心中直骂娘,还不得不强颜欢笑,说:“庞将军所言极是,为官者不止要文章做得好,这口上的功夫也不能差。包拯,就由你负责提问吧。”
“下官遵旨。”包拯不知道这庞将军是什么来头,皇上怎么会那么听他的话,但他提出要考生当众应答的要求却是对公孙策很有利的,因此心生感激,特意多看了他几眼,发现他却在看公孙策。
公孙策听到庞统此言十分惊异,也朝他看去。一时间四目相对,无声的交流:
庞统挑眉:怎么样?感激我吧?
公孙策面色复杂:你这又是何必,为了我得罪皇帝,你有什么好处?
庞统笑:本将军做事从不想好处。顺我心,就是最大的好处。
公孙策脸色更复杂了,摇了摇头,不去看庞统。
包拯何等聪明,在这一眉二眼中看出了端倪,忽然想到:这庞将军姓庞,而那天戒色师父说的庞施主也姓庞,这二人是什么关系?还是说,他们本来就是一个人?
这么想着,皇上已经遣太监小郭子递来了原本为朝考准备的题目。
作者有话要说:
☆、番外 皇帝的心思你别猜
进士一甲三人,殿试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故此,张知并不进行朝考。
此时大殿的气氛没有了先前的轻松,谁都没料到那位庞将军会突然发难,大家事前都没个准备,心里很是惴惴不安。
这个大家,并不包括公孙策。
一问一答,尽显公子本色;一颦一笑,尽现名士风采。这是庞统对朝考中的公孙策最深的印象。世人可以说公孙策太文弱,但不可以说他不勇敢;可以说他太卖弄,但不可以说他不睿智。或许在大宋百姓之间,包拯是正义的化身、聪明的代表,但在包括赵祯在内的一系列朝廷人对公孙策的评价远在包拯之上。公孙策不像包拯一样锋芒毕露,他更像是针,不够锋利,但也会将人戳伤。
多年以后,当时在场、后来爬到朝廷某高官这个位置的某考生是这么回忆起公孙策的:唉呀妈呀,那公孙大人老厉害了!包大人说一句他回一句,说一句他回一句,那文思,那泉涌,啧啧,就没我等什么事。
话粗理不粗,该大人以及其朴实的语言描述了那日大殿上公孙策是如何语惊四座如何文惊八方又如何大放异彩。
咳咳,之所以用这么多话来形容公孙策在朝考上的表现,却抛开不提本章的主角——赵祯,其实只是为说明一点:公孙策的表现,令庞统大笑,令包拯微笑,最重要的,令赵祯苦笑。
一开始赵祯真的是不喜欢公孙策的,不仅仅是因为
喜欢(少年包青天同人)[少年包青天]世间事(庞策)请大家收藏:(m.dmbook1.com),飞卢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