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我们说到元英上书南征,可是迟迟皇帝也不予答复。于是车骑将军源怀也帮助元英继续鼓动皇帝及早出兵南齐帝国,否则,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过了这个村儿就没了这个店儿。
不知是不是源怀说的“如果不出兵,寿阳也有能得而复失”起到了一定效果,宣武帝元恪不久下旨任命任城王元澄为都督淮南诸军事、镇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命他具体部署实施元英和源怀提出的南征计划,可惜最终雷声大雨点小,这个计划还是胎死腹中,没了下文。
元恪这个新皇帝脑子被驴踢了吗?这么明显的南征机会,为啥他就看不到呢?元澄我们在以前的章节也多次提到,是个文武双全的王爷,他怎么也对南征不感兴趣?
其实答案很简单,我们在“托孤的博弈”章节曾经跟大家分析过北魏帝国“后孝文时代”的政治格局,本来众望所归的“摄政王”人选彭城王元勰,自己不愿意继续从政(其实元勰的选择正中孝文帝下怀,参见“托孤的博弈”),于是元宏搞了个“六常委辅政”的政治格局留给太子元恪。可是在元宏和元勰的影响下,在宣武帝元恪东宫官员的猜忌下,六常委做事畏首畏尾,唯恐被扣上“谋逆”的帽子给干掉,可事情还要有人做,于是元恪就大力提拔亲近一些外戚官员。可那些外戚并不熟悉政务,所以在元恪上台头几年,北魏帝国政府的高层决策基本处于停滞和混乱的状态。
更有甚者,当元英返回京城陈述“南征大战略”之时,六常委中的咸阳王元禧已经因为“谋反”被杀,尚书令“小诸葛”王肃病死寿阳,任城王元澄也因为诬陷王肃谋反的“案底”倍受皇帝责难……(详细情况我将在下一章给大家详细道来)
所以,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元英和源怀的南征战略又怎能通过政府的审批通过呢?元澄又怎么能在这个节骨眼上,敢于向皇帝索要兵权,向南大举南征呢?以当时的情形看,刨除政治因素,单从军事角度讲,统筹全局,全面南下,对南齐发动侵略战争的人选,元英所代表的“少壮派将军”的资历还不够。而元澄所代表的“高级官员”的资历倒是可以,但他们却不敢领命。也正是因为这种“怪圈”才导致元英的“南征大战略”不得不付之东流水了。
眼见大举南征无望,我们的镇南将军元英还不死心,他协同东豫州刺史田益宗再次上书,建议皇帝发兵攻打义阳(河南省信阳市)。元英和田益宗谏言道:“萧氏自相残杀,君臣相互交战,江南州镇一分为二,东西对峙已经很长时间。庶民百姓穷于输运粮草物资,士兵们疲于征战厮杀,萧宝卷和萧衍已经投入全部力量,再也无法顾忌边疆城镇的守卫。各地藩镇虽多,但都是彼此孤立的存在而已。寿阳地区虽然已经平定,但是三面受敌,道路阻塞不通。义阳地处淮河源头,是渡河南下的战略要地,朝廷军队辎重必由此道经过。如果萧衍平定江南,势必要用兵淮河之外,那么必将趁夏季淮河水涨之时,通过水路攻打寿阳。而我方要派军队增援,必将从义阳经过,此咽喉要地,不得不深加顾虑。夺取义阳,如今确是良机。要攻取义阳,粗略估计,现如今只需要精兵一万二千即可。但用兵之道,贵在虚张声势,所以,还请荆州、东荆州地区驻军佯攻南齐的雍州、随州,另外请我扬州驻军屯兵建安以切断三关增援,然后豫州、东豫州军队就可以直接占据南关,与延头对抗(南关和延头应该都是义阳周边要点军镇,具体地点不详)。请朝廷派一位都督统管各路军马,估计前后一百日,定能拿下义阳!”
义阳我们在这个连载中多次提到,北魏帝国曾多次和南朝在义阳恶战。如今,当元英等人的全面南征计划不被通过之时,北魏军方以元英为首的鹰派将领依然执着地要求朝廷批准他们趁南朝内乱之时攻占义阳。不难看出,义阳从北魏角度看确实是一个军事上的要点中的要点。
打开中国地形图,我们不难发现,在淮河以南和长江以北(包括江东地区),这一片巨大的盛产稻米的河流纵横的平原地带中间,从西北到东南横亘着一条“桐柏山-大别山”山脉,而这条山脉就把整个淮南江北地区划分成两块独立的区域:其中“桐柏山-大别山、长江、大巴山”中间就是江汉平原,也就是荆州地区(如今南朝细分为雍州lt;襄阳gt;、荆州lt;江陵gt;、郢州lt;江夏gt;地区);而“桐柏山-大别山、淮河、长江”中间则是以建康城为中心的南朝核心地区。也正是基于这种地形上形成的较为封闭的各自独立的地域,如果我们纵观历史,当建立在南中国的割据政权较为强大时,它就能整合上述荆州地区以及建康核心区,甚至可以整合益州,也就是四川地区(不过四川相比较荆州等地区更加封闭,所以更容易独立,更难以整合),一起对抗北方强权。可当建立在南中国的割据政权势弱之时,荆州地区就很容易脱幅而去,形成独立王国。而我们所说的萧衍起兵的故事,其实就是上面所说的荆州地区势力和建康核心区势力的拼杀。
而站在北魏帝国南征的角度看南中国的这几块区域,如果大军从洛阳、许昌一线出发,经过宛城(河南省南阳市),从“桐柏山-大别山”西北端的西侧,向西南方向进军,就来到荆州地区北方门户的襄阳,这条线也就是我经常在连载中说的
喜欢铁血魏晋南北朝请大家收藏:(m.dmbook1.com),飞卢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