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迷惑的赤壁之战(后记一)
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一千多年,换皇帝如走马灯似的,但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一直没有改变。这里也有封建知识分子的功劳,他们在宣扬文化教化这方面做足了功课,我们熟悉的四大名著就是一个显著例证。四大名著写些什么?四大名著宣扬文化教化来维护封建政治统治。我准备分五讲来回答这个问题。第一讲,让你迷惑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家喻户晓,老幼皆知,怎么会让人迷惑呢?我从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一、赤壁之战的真与伪。
站在《三国演义》的角度看,赤壁之战,最受益的是诸葛亮。一是通过赤壁之战,诸葛亮在刘备集团确立了军师地位;二是通过赤壁之战,诸葛亮留芳千古。其实,赤壁之战对诸葛亮虚构成分最多,现举几例说明。
其一,关于草船借箭的故事。
《三国演义》说,周瑜以弓箭不够为借口,限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并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军法从事。诸葛亮明知周瑜的司马昭之心,反而是将十天期限缩短为三天,最后演绎草船借箭的故事。以此,突出了诸葛亮的大智大勇。根据《三国志》,赤壁之战不存在草船借箭的故事,诸葛亮的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作者移花接木。根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魏略》记载,这个故事发生在孙权身上,是孙权与曹操之间发生的事。对于这次孙权的优秀表现,曹操还如此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
其二,孔明祭东风。
这在我们今天看来,纯粹是装神弄鬼,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不过有一点还是值得研究,孔明早年在荆州呆了一段时间,也许熟悉荆州的气象变化。特殊情况下,冬季的江南,有时也刮点东南风。这一点,生活在北方的曹操,只知道冬季刮西北风,所以大意失赤壁。
其三,关于火烧赤壁。
《三国演义》认为,火烧赤壁,是周瑜与诸葛亮共同想出的主意,其实不然。这个主意是黄盖出的。《三国志?周瑜传》这样记载:“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三国志?黄盖传》也有同样的记载:“建安中,(黄盖)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语在瑜传。”由此两点,可以确定,“可烧而走也”,这一计谋是黄盖想出来的,与诸葛亮无关。
其四,关于锦囊妙计的故事。
赤壁之战后,刘备到东吴去迎娶孙尚香,诸葛亮派赵云前往,并给赵云三个锦囊妙计,使赵云顺利完成任务。之后,诸葛亮又演绎三气周瑜的故事,讥笑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气得周瑜口吐鲜血而亡。这些故事有的是张冠李戴,有的虚构。
关于刘备到东吴娶亲,《三国志?庞统传》裴松之注《江表传》记载了刘备与庞统的一段对话。刘备对庞统说:“孤时危急,当有所求,故不得不往,殆不免周瑜之手!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时孔明谏孤莫行,其意独笃,亦虑此也。孤以仲谋所防在北,当赖孤为援,故决意不疑,此诚出于险涂,非万全之计也。”这段话可以看出,到东吴娶亲,是刘备自己要去,相反是诸葛亮有顾虑,建议刘备不要去。而《三国演义》却反着写,说是刘备害怕去,反而是诸葛亮鼓励他去。
另外,把孙尚香嫁给刘备是孙权自己的主意,目的是巩固孙刘联盟。《三国志?先主传》是这样写的:“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先主至京见权,绸缪恩纪。”而《三国演义》却说成是周瑜出的一个馊主意,企图借成亲将刘备困死于东吴。后来周瑜知道了这件事,建议孙权将刘备困在东吴,孙权没有采纳,这是事实。
刘备后来从东吴回来的时候也很平安,《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山阳公载记》记载:“乃昼夜兼行”,没有《三国演义》所宣扬的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
根据以上史实,刘备到东吴娶亲,不存在赵云前行,不存在赔了夫人又折兵等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三国演义》虚构的,目的是突出诸葛亮的智谋,“状诸葛亮之近妖”。
关于锦囊妙计的故事倒有记载,不过不是发生在诸葛亮身上,而是发生在曹操身上;不是装在锦囊里,而是装在锦盒里;也不是发生在赤壁之战时,故事记载在《三国志》张辽传里。
《三国演义》的作者为什么不遗余力地为诸葛亮涂脂抹粉,歌功颂德呢?我们只要看看作者的背景就可以知道了!《三国演义》的作者,名义上是罗贯中。罗贯中是一个不得志的文人,连他到底是何方人士都存在争议。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在宋人话本等民间文学的基础上改编的。话本是说书人的底稿,读书人沦落到以说书为生的地步,可见社会地位低下。但读书人自古以来有一个毛病,那就是如孔乙已先生一样,穷到站着喝酒了,也不愿脱下那件象征读书人身份的又破又脏的长衫,而且还要显示自己的学问,告诉你“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这说明读书人会利用各种机会为自己争社会地位。从这一点,再看宋朝读书人塑造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的需要与巧妙。
读《三国演义》,大多数人都以为刘备与诸葛亮是鱼水关系。其实不然,这是表面化的东西。实质上,刘备是统治者的象征,诸葛亮是读书人的象征,其用意是说统治者与读书人是鱼水关系。统治者
喜欢解码三国英雄请大家收藏:(m.dmbook1.com),飞卢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