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郑氏族人居然自称是汉人,可老郑自述是先秦遗民。沮授也只能理解为这些先秦遗民还在海外之时就知道高祖诛秦立汉,后来这些先秦遗民就在当地自称汉人了。这又跟老郑的陈述一致。
虞翻、郑浑没沮授那么多纠结,他兴致勃勃地参观郑氏榨糖——原来郑氏所卖的白糖、红糖是这样从柘中榨出来的。年轻人还记住了榨糖的方法,想见日后能给族里多讨一门生计,却遗忘了柘就是甘蔗是亚热带作物这个环节。
两人又去海边看郑氏晒盐——郑氏的精盐居然是晒出来的而不是煮的,安平的一切对他来说都很新奇。细心的郑浑发现安平人这个晒盐的方法比煮盐可更有效率来着。
魍港船厂那边,郑氏造船也不避他们,要知道造大海船,就是江东大族也不轻易跟别家分享技术的。郑氏的新造的船大小跟江东各家造的差不多,甚至还要小。新船的形状也与楼船不同,楼船明显更圆浑,远看就像是澡盆,郑氏的船到底还是长方形的。例如,沙船型也是平板开阔的船头,破浪性跟汉末的楼船一样差。毕竟千年的传承,明代的船还是能瞧出更古时代船型的端倪,如此一比,那条缴获自尼德兰的盖伦船就鹤立鸡群了。
那些年轻的太学生最感兴趣的是那些昆仑奴制作火器的作坊,可惜郑氏不让参观。
倒是校场那边郑氏练兵的情况让太学生们围观了。大家还在郑氏兵将的指导下学会了打鸟铳,还被许可试射大炮。
贾琮在安平足足休养了差不多十天,才得以康复。贾琮康复后,天子特使队伍就启程返航了。安平户册的清点以及其他事宜,副使带着沮授等太学生做好了,结果自然与老郑呈交天子的条陈一致。
在贾琮康复后,他就依照廷议行立碑典汉碑将伫立在鯤鯓半岛的高丘之上。
安平府尹郑省英带这万年县知县魏长风、天兴县知县庄文烈等一干文臣列于右侧,总领安平军事的骁骑镇提督马信领着留守的郑氏部将列于左侧。
贾琮打开另一份圣旨,用抑扬顿挫的洛阳腔宣读,颇有霍去病封狼居胥的风采。
安平人与贾琮一行人没有交流障碍,从老郑的洛阳之行就说明了一切。贾琮说话所用的洛阳正音,安平人几乎没有谁听不明白。老郑那伙人不但好多客家人,刘国轩就是客家人,还有那个闽南佬不懂跟客家人打交道的?现代语系保留古汉语发音最多的就是客家话了,研究古音的都要去深山大岭找客家人收集素材。
依老郑的奏请,刘宏在圣旨中批准安平府改设安平郡,郡治为赤崁楼,老郑的堂弟原安平府尹郑省英改为安平太守;赤崁楼以北设天兴县,县治为佳里兴,庄文烈为天兴长;赤崁楼以南设万年县,县治为埠仔头,魏长风为万年长。
海外置郡可不是灵帝刘宏的创新,武帝刘彻早就在海南岛设过郡了,例如儋耳郡,虽然后来废置了。
板上钉钉的开疆拓土啊!这个时空的大员岛提前一千多年并入天朝的版图(这个时间有不同意见,笔者取元代说。澎湖巡检司还管辖在台的渔民,按照现世的国际法,这是属人管辖与属地管辖的并行。举个例子,假如现在咱们的诸如城管、水警之类的执法人员还是别的什么人,能飘洋过海去菲国某个小岛踹掉小贩的流动烤香蕉手推车,你说那个小岛算谁的?)。久病的贾琮那苍白的老脸也泛上一点红晕。
诸事完毕,特使队伍就打算在元宵之后离岛。贾琮是真的怕了,怕客死异乡,将这副老骨头丢在这个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的大汉新郡。哪怕收受了不少礼物,如玳瑁、珍珠等等交州土特产,贾琮还是忧心忡忡,归心似箭。
可是郑氏不发船,贾琮也只有干等,总不能游泳回去吧?别说贾琮不会游泳,就算会也不知道往那里游啊!无奈之下,贾琮只能天天跟两个小妾做些群众喜见乐闻的事情。
郑氏为何不急着发船送贾琮回会稽?因为郑省英接到老郑的来信,让留守的部将加快编练的新军,调配好武装器械、粮草之后,一同发往会稽与老郑会合。从会稽运来的是上好的稻米还有其他岛上需要的物资,装船运走的大量的番薯。老郑专门要了好些经济作物的种子,连尼德兰红毛从印度引进安平的印度黄牛也要了几头。
印度神牛可不是浪得虚名的,除了味道好,肉质鲜嫩外,印度黄牛耕田的能耐比一般的耕牛要强。有文献记载,正是红毛将印度黄牛引进,促使岛上的农业生产能力上升了一个台阶,渐渐能自给自足,消除了对外界粮食的依赖,乃至后来成为“粮仓”。
可惜,老郑打红毛时不够粮吃,但绝不屠宰收缴的印度神牛,整个安平还能留下百来头,老郑就是想将公牛运到会稽,看看能不能与土牛杂交,多下点崽。如果效果不好,估计老郑是要派人专门跑一趟印度买牛的。
郑省英一个脑袋两个大,老郑还在安平时,条件还很艰苦,可所有事务都梳理得井井有条,轮到自己留守主事才发觉,这些“日常”可不是那么好弄,屯田军垦、修筑水利、晒盐
喜欢三国海王请大家收藏:(m.dmbook1.com),飞卢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