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我再喜欢自己的表字“一纯”,笔名还是得有的呀,所以我想呀想……
我想到了我的偶像——苏轼!
他写的《临江仙》深得朕心,但自称仙好像也不妥当,干脆就拆字成“山人”啦!
这就有了“临江山人”的笔名。
其实笔名也挺符合我居处的环境——珠江某支流就在我的脚边流淌着呢~
今天就唠嗑到这,下一章再见!
第3章 “人不知而不愠”是一种素养
懒鬼一纯把《论语》第一则拆成了三章来讲,今天,终于轮到被冷落已久的最后一句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第一》第一则
孔子培养学生的目的是让他们都成为——君子,不过,想成为君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纯读完《论语》,觉得能比较全面解释“君子”的是四个字:文质彬彬。
意思是,外在的礼节谈吐和内在的真诚质朴相得益彰,那么这就是君子了。
无怪乎外国人学习《论语》的时候,总是难以理解。重要的是,在西方的文化里从未出现过“君子”的概念,但这却恰恰是《论语》的核心内容。所以,当有些英文版本的《论语》把“君子”翻译成“绅士(gentlemen)”时,令人啼笑皆非,但也确是难为他们了。
“绅士”和“君子”怎能混为一谈呢?
说实在的,“绅士”相对而言容易学到,把外在的礼节做到极致,不给他人带来一丝困扰就可以了,然而,是否一切行为出自真心实意且恒久不变就很难说了。
“君子”的磨炼显然更多——如果只是学到外在礼节而缺乏真诚的心意,非但别人不认可你是“君子”,自己也不会心安。
您瞧,孔夫子不但给出了君子这个概念的标准,平常还很注重细节的传授,像今天的“人不知而不愠”就是其中之一啦。
孔夫子摸着看官您的头毛,温和地说:“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恼怒,这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
有一种翻译是把“愠”直接理解成“生气”,但屁孩琢磨琢磨,这不太符合人的正常情绪变化。只是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就立刻“生气”,这样太夸张了,个人觉得“恼怒”更恰当一点,因为“生气”的怒气程度比“恼怒”要高。
而“愠”本来的字义也能很好地证明一纯的推测。
汉字是象形文字,在不清楚原本字义的时候,我们除了查字典,还可以发挥想象力,并联系已有的汉字知识进行联想。
愠=竖心旁+日+皿
竖心旁就代表心,凡是有竖心旁的字都基本上跟人的心情脱不了干系,如:愤、悷、怆。
日和皿和“热”都有关联:太阳代表火热;皿是煮熟事物的器具,属于导热体。
这么一来,我们可以推导出“愠”的意思大抵是“心里燥热”。
像这种结构简单的字,一纯基本上能看出字义,果然,后来我为了准确起见,再去查证,发现也是和我想的八九不离十。
稍微有点出入的是,有一种说法认为右边“昷(音同温)”原本是“上囚下皿”,表示“给囚犯食物”,意为仁慈温和。但也无伤大雅,因为无论是“上囚下皿”,还是“上日下皿”,都表示温热。这对我们理解“愠”字没有太大影响。
所以说,“人不知而不愠”是一种很好的素质,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的心也不要因此燥热、气闷。毕竟人的性格多样,习惯与爱好各不相同,别人不了解你是很正常的,我们不能奢求些什么。相反,我们在明白了这个道理后,心态应该更加平和,更能理解和包容别人。
我们也不妄想一下子就能做到,成为“君子”,只不过在这个心态浮躁、节奏快速的现代社会中,在日常与人交往之中,我们能磨炼出一颗温润包容的心,对人对己都是一件好事!
我们《论语·学而第一》的第一则到此就讲完了。
这里,一纯觉得还是很有必要进行一下说明:《论语》是一本孔子师生语录的合集,每一则之间没有特别紧密的关联,而且每一条语录都没有清晰的时间背景。
所以,有些人读《论语》以为第一则一定有“开宗明义”的作用,其实是不那么正确的。
《论语》是孔子的徒弟徒孙整合排序的结果,由于年代久远,我不清楚徒弟们的排序依照什么原则,但对于为何把第一的位置给到了此则,个人还是有些许感受和理解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则绝对不是“开宗明义”、来个总起,因为在学习完整部《论语》之后,您能发现核心思想是“仁”,倡导的是“君子”,这些内容都在后面。
我们仔细感受,这一则里都是日常学习生活需要注意的事情:“学而时习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什么;“有朋自远方来”——和朋友之间要真诚维系感情;“人不知而不愠”——与他人交往时要注意心态平和。
或许孔门子弟把这么生活化的一则排在第一位,也是想告诉大家:要把平常基础的东西处理好,才能更好地学习核心思想。
急于求成要不得!根基没打好就想盖高楼,那最终也逃不过“倾倒”的命运。
第4章
喜欢小屁孩问道孔夫子请大家收藏:(m.dmbook1.com),飞卢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