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第三》第四则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非常重大!就礼仪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里真正哀伤。”
看官您瞧,林放来请教礼的根本,而冉有明知季氏逾礼也不劝阻,孰高孰低,一眼便知。
所以,孔子一方面恼季氏的嚣张、猖狂,一方面气冉有的为虎作伥,一怒之下,就说了“曾为泰山不若林放乎”这么一句。夫子倒也不是真的感叹泰山神灵不知礼,而是这泰山的意义非同小可!
孔子不愿见到季氏侮辱泰山,因此才郁郁地发了句牢骚。恐怕不仅在孔子的心中,在所有古代人的心里都觉得泰山是极其庄重、圣洁、肃穆、雄伟的!
究竟是什么赋予了泰山如此重要的地位呢?
熟悉一纯的看官知道我又要从字义开始分析了!
邀请您一起看看“泰”的篆文:
最上面的图案是“大”,大是“太”的省略,而“太”又假借了“汰”,在这里表示“清洗”;
呈半包围状态的图案就是双手,这个是篆文里很常见的了。我大□□文字果然是象形文字,这双手的形态就表示了:捧、持;
最后被双手包住的图案显而易见就是水,表示泼水清洗。人们认为净水是圣洁的,因此以水净身,不仅能清爽降温,还能去除污秽,带来吉祥与幸福。
所以,“泰”的本义是:用净水泼身,去污驱邪,以祈愿吉祥与幸福。(本义已消失)
您瞅瞅,自从这东方的大山被赋予了“泰”的名字起,它就象征着庄重圣洁。
季氏这个人,本身就不太端正,因此他在泰山大肆□□,就等同于玷污了泰山。
我们从这最原本的意义来理解,也能明白孔夫子为何气恼。
不过,要单纯只是这样的话,孔子未免有些小题大做。
但问题是,历史在不断前行,泰山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它名字的含义了!
这是因为,最高统治者都相当青睐泰山,常常到泰山上封禅!泰山封禅其实就是王权的象征!
泰山封禅这项活动,想必看官您一定知道。现在去泰山旅游,说不定还能观看“封禅表演”呢。
所谓“封禅”,就是祭拜天地的意思。
封,在山上的筑坛进行祭天活动;禅,在山下的小丘上选择一块地方埋下祭品。二者合一,称为“封禅”。
至于,为什么帝王们选择在泰山封禅嘛,古人认为泰山是五岳之尊、是最高的一座山,可以通天,所以历代帝王都选择在泰山封禅。
一纯对此还有一些看法:泰山的优秀还不止于一个高度。
从地理方位来讲,泰山地处齐鲁大地,齐鲁是春秋时中原地区的文化中心,鲁国的礼乐文化深厚是天下闻名的;兼之泰山是东岳,东边主生发,象征蓬勃兴盛。
哇,您瞧瞧,又高、又在东边、寓意又好、文化根基又雄厚,不挑泰山来封禅都说不过去啊!
泰山封禅,是建立于天子帝王“受命于天”观念的基础之上的。
天子在自己的统治获得一定成绩后,就会前往泰山进行封禅大典,对天地神灵报告太平并且表示感谢,感谢他们的眷顾,这才使得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另一个深层次的方面,在泰山进行大型祭祀活动象征着皇权的威严!帝王借封禅宣告天下:不是谁都有资格在泰山祭拜天地的,只有我这种受天命所托的妙人儿才可以!
有的看官看到这里可能有点疑惑:这泰山封禅不是自秦始皇才开始的吗?
现今留存的史册记载中,秦始皇确实是第一个在泰山封禅的皇帝。
但是您想啊,所有的历史大事件都不是一朝一夕就整出来的。
秦始皇某天闲着没事干,突然就想出来“泰山封禅”的活动?那是不可能的。
传说中,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尧、舜、禹、商汤、周成王都曾经去泰山封过禅。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天子在泰山封禅的习惯于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季氏——他的作为不仅仅玷污了泰山,更是公然地违背礼制、挑衅王权!
季氏这样的行径,夫子把他“敲打”成肉泥也不为过了!
泰山(拍手):“夫子真棒!”
孔子:“这缺心眼的熊孩子……”
泰山:“说好的人物设定呢?人家是圣洁的小公主!”
哎哟,咱不理这崩坏的人物设定了。
看完了这一期,您一定挺鄙视那些皇帝老儿吧——为了显示皇家威仪,搞什么大□□,劳民伤财!
然而,您可能没想过,这个“大□□”的初衷也是非常好的!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敬请留意下一章!
作者有话要说:
补发章节
第32章 上古时期的天子巡游,与您想的完全不同!
在我们的印象中,□□的皇帝们都是一样的臭屁——坐拥佳丽三千;掌握生杀大权;喜欢的时候还来个□□大典搜刮民脂民膏。真是令人讨厌得眼睛发红哇!
不要误会,眼睛发红不一定是在唯美地流泪,也极有可能是赤果果地羡慕、嫉妒、恨!
看着后代吃瓜群众这等模样,上古的贤君们十分爱怜:“唉!可怜的百姓哟!想当初,我们做皇帝的时候可是爱民如子的呀,一年两次□□也是为了更好地帮助百姓,谁
喜欢小屁孩问道孔夫子请大家收藏:(m.dmbook1.com),飞卢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