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离开十字路口还没一百米车子便熄火了,他重新启动也没成功。韩昭易看了眼油表,油还有,那就只能是车子出故障了,他下车检查了好久也没发现问题所在,只能给最近的汽车维修公司打了个电话,让他们来拖车。但最近的维修公司离这里至少也有几十公里,今天是不可能来拖车的。韩昭易也理解,现在天色已经暗下来了,如果现在来拖车,再回去也肯定快半夜了。但天气这么冷他也不可能就在车上过一夜,他点了根烟,转身看了眼离他距离不到百米的村子,看来今天只能先在这里住一晚了。
这个村子并不是直接靠近公路,而是仍有一条距离不算短的水泥路。水泥路往里延伸了五六百米后有一个转弯,弯道后的路被青山遮挡看不到尽头。而比水泥路水平高度低了十几米的宽阔两侧则是成亩成亩的农田,一块块农田由于地势原因成阶梯状,是典型的江南梯田,冬季农田里并没有种农作物,只有□□在外的一方沃土。
公路边的村口立了块两米多高的大石头,四周放着二十几盆小盆栽,外围是一排排列整齐的鹅卵石,大石头上面刻着三个行书大字-----“桃源村”,右下角还刻着一行小字:陶渊明后裔聚居地。
韩昭易看到那行小字来了兴趣,摁灭烟头沿着水泥路往里走。
第3章 第三章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陶渊明《桃花源记》
韩昭易沿着宽敞道路前行,道路两旁隔五米便是一株桃树,但是由于现在还是冬天并不能看到粉色的花瓣,只有灰秃秃的树干。
道路两旁木制护栏下摆放着各色盆栽,即使是冬天也是娇艳多姿,弥补了没有桃花的遗憾。
韩昭易带着欣赏的心情走入这片土地,不同于城市的钢筋水泥,这里没有喧嚣,只有一片宁静祥和。
韩昭易停停走走终于走到了五百米处的弯道,从这里开始道路左侧不再是农田而是一条不算宽阔的河流,水质清澈,水深目测只有一米左右,河流的左侧紧挨着农田,从远处高山上缓缓流淌出的溪水经过此处分成两路,一路跟随大部队往下流而去,还有一些则流入田埂浇灌农田。
韩昭易驻足看了一会儿便回了右侧道路,右侧完全靠着山,伸手便能摸到光秃秃的石壁,韩昭易原本以为这本是普通的石壁,等凑近时才发现石壁被开凿过,有明显的形状。他观察了一会儿才发现这是个立体的地形图,他猜想这应该是村子全景,虽说比较粗糙但还是能隐约看出一些房子的形状。
为了符合陶渊明后裔这个特点,一路上韩昭易看到不少刻在石块上的陶渊明画像,以及他的诗句。
虽说有着明显的人为色彩,但韩昭易仍然兴趣浓厚。
这条通往村子的路比韩昭易想象的要长很多,他走了将近半个小时才见到房屋。
最先出现的屋子是一座石屋,建在村子外面,是供游人观赏的景点,景点范围比较大,一间茅草屋盖在山脚下,柴门半掩,屋子旁边是座鹅卵石铺就的小型石拱桥,下面有一方池塘,里面还有几条肥美的胖鲤鱼。在离石桥不远的一侧则从山脚一路向上开凿了一条木梯直通向山顶,韩昭易挺有兴趣上去走一走但是眼见天色暗了下来只能作罢。
韩昭易走到真正意义上的村口时忽然就想到了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提到的“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虽然山中小口变成了豁然大道,但是从最外面与外界接壤的入口直至此处他越走越有一种漫步在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的感觉。
农村里大多使用的灶台烧菜做饭,袅袅炊烟通过烟囱飘向天空,最终消散在微风里,没有比这更加令人心动的烟火气。
农村里的房子不像城市排列有序,许多都是祖辈们在世时打造的地基,那时还没有土地规划,只要有空地便能盖房,虽说时过境迁,祖辈早已长眠地下,但房子却保留了下来,从茅草屋逐渐演变成了白墙黑瓦的小洋房,但不变的是点缀在田间,山脚下,河流边点点零星见证着历史的进程。
冬天的夜晚黑得很快,韩昭易进来时还有昏黄的夕阳伴随,此时却已月上柳梢头。家家户户亮起了灯,有耀眼夺目的白炽灯,也有散发着温暖黄光的老式钨丝灯。此时正值饭点,路上没有多少人,田间归来的农夫,工作结束的年轻男女,在路边晒太阳闲聊的老太太此刻都围坐家中吃着饭。
韩昭易从家家户户的窗前走过,村民们说着朴实无华的方言,杂夹着时不时碗筷相碰的声音,他虽然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却能感受到他们的喜悦与温馨,嘴角不自觉扬起了明显得弧度。
一条河流从村子中心穿过,将村子以河为界分成了两半,河上隔二十米便有一座桥,桥很宽能供车行过,因此行车也不会出现不便之处。
韩昭易又往前走了一段路看到了一幢方方正正,装饰精美的四层小楼,在二楼位置靠近路边的墙上,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四个龙飞凤舞的大字“怡然小住”。这是一家民宿,韩昭易没想到这么个小山村里还会有民宿。
铁艺大
喜欢忽逢桃花林请大家收藏:(m.dmbook1.com),飞卢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