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洵挠了挠头,他对这些东西哪有什么想法啊,刚刚之所以觉得奇怪,是因为他前世的记忆。
他记得,另外一个时空中,〖中〗央在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才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然后在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现奋斗目标的关键之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1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自此“计划1
经济体制”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深入人心,国家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调节。
不过,现在看来,原本在样,倒像是要提前发生的样子。
“外公,该不会是〖中〗央透lu出什么意向了吧?”刘洵试探着问了一句,他记得,外公是调任安南之前,还在〖中〗央有过一段短暂的经济进修班的培训,此时却在看这个议题的讨论,不得不说,很有些奇怪,也不知道是不是〖中〗央想要来一次自上而下的〖运〗动。
不过刘洵大致的看了下手中的这份材料却发现,这玩意儿比起另外一个时空在径年通过的那份决定,这份材料在很多内容上边还是有些保守了,很多地方,迈出去的步子都太小了,当然,这属于老一辈习惯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人的共x。
周瑞青没有直接回答刘洵的问题,有些东西,即便是亲人之间也不能说透了,他只是让刘洵仔细的看材料,然后提一些建议。
好在刘洵到底来自于十多年后,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利弊知道的很多,十多年后,各个论坛中对这两种经济体制的利弊分析有很多很多有见地的文章,刘洵也便挑着说了一些,倒也让周瑞青大有收获,直感慨,自己这个外孙,果真不是常人。
不过说到计划1经济,刘洵倒是记起来一件事情,一直被市场经济的铁杆支持者拿来打击计划经济的支持者。
这件事说的是锦江市的电缆厂和铜厂之间的事情,也算是一件奇事了。
大致便是这样,锦江市内有一个大型的电缆厂,电缆厂是用铜的大户,每年都需要采购大量的铜来制造电缆,而在该电缆厂的对门,隔着不到三十米远便有一个大型的铜厂。
照理说,电缆厂用铜,铜厂产铜,两厂之间的距离仅有三十米,电缆厂到铜厂去购买铜,似乎正好。
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个样子的,电缆厂并不是从对门的铜厂购买铜,而是每年必须从远在几千公里之外的南方购买铜。
短短的不到三十米,却像是牛郎织女之间的天同,把两厂隔开,老死不相往来。
是锦江市铜厂的铜质量低吗?不是。
那是锦江市铜厂的铜价格高吗?也不是。
那为什么放着近在咫尺的铜厂不购买,却要舍近求远的跑到远在南方的地方去买铜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电缆厂属于机械部管辖,而铜厂属于冶金部管辖,在计划1经济的时代,两厂之间不能发生直接的购买关系。
电缆厂用铜,是通过机械部的调拨的,而铜厂产的铜,也要通过冶金部的统一管理,所以,这就造成了仅仅三十米之隔,却把两个原本可以齿相依的厂子给隔开了三十年。
电缆厂每年需要几万吨的铜,每吨铜从南方省市运过来,单单每吨的运费便要几百元,而同样质量的铜价,甚至比锦江市铜厂的铜价而略高,仅仅运费这一项,每年便多了一千多万的额外运输费。
而事实上,这种例子在计划经济时代,并不仅仅是个例,而是一种普遍现象,只不过不像锦江市的电缆厂和铜厂那样巧合,两厂门对门只隔了不到三十米。
两人谈了有大半个小时才结束,周瑞青转头便问起了中海市的事情。
“怎么,外公也关注中海市?”
刘洵问过之后随即便反应过来,自己这不是多此一举嘛。三年前春夏之交发生在北京的那件事,大概还让很多人心有余悸吧,这次中海市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虽然x质和那次的x质不一样,造成的影响也没有那么恶劣,但毕竟也是一场参与人员众多的暴乱,而且还涉及到金融系统内部的事情,所以,不知道有多少人心惊肉跳呢,像周瑞青这种层次的官员,哪有不关注的道理。
周瑞青微微叹了一口气“闹的那么大,哪有不关注的道理,对了,你刚刚从中海过来,对那边的情况应该比较了解吧,给我说说,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情形。”
刘洵点了点头,周瑞青虽然看了报告,不过那些东西,毕竟比不得自己亲身经历来得〖真〗实。不过刘洵却是先从他自己说起,而不是说中海市的事情。
刘洵把他如何听到新股发行的消息,如何判断出有可能存在暴乱的潜在因子,又是如何通知了王云广等等的事情从头到尾的给周瑞青说了一遍。
不过他这一套说下来,却把周瑞青给听的目瞪口呆,直感慨,原来自己这个外孙果真是个妖孽,早前便预料到了暴乱的发生,只不过告诉了王云广之后,却也没来得及阻止。
周瑞青原本便知道成渝与王家之间的关系的,只不过之前没有和刘洵提过
喜欢重生之财倾天下请大家收藏:(m.dmbook1.com),飞卢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